工商時報【陳碧芬╱台北報導】今年下半年許多市場聲音,猜測美元遲早可能失去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。牛津經濟研究院最新分析,在系列國際用途中,美元占全球交易的40∼60%,該比重近年一直穩定甚至增長;反之,潛在競爭對手遠遠落後,尤其是人民幣僅占交易的1∼2%,且持續下跌,未達成為主要國際貨幣的必要標準。目前人民幣國際化被壟罩在大陸慣性干預匯率政策的陰影下,歐元、英鎊也被政治拖累、欲振乏力,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史拉德(Adam Slater)認為,美元的優勢在未來許多年內不太可能受到嚴重威脅,美元的世界地位仍然非常強勁。例如SWIFT(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)也統計銀行間的國際支付使用貨幣,美元約40%、歐元34%、英鎊7%、人民幣則僅2%,甚至低於日圓的3.4%。史拉德指出,與美國相比,大陸的金融市場規模仍然很小,以全球公司債、政府債、證券化商品等主要交易金融商品類別來看,人民幣僅分別占2%、7∼8%,而且這些人民幣商品的流動性也很差,更重要的是,人民幣在資本帳交易中,不是可完全兌換的貨幣,這些都阻礙了它擴大成為國際貨幣的使用可能。牛津經濟學院也引用學術模型推估,人民幣國際化仍是人民幣被國際市場接受的重要途徑,預估至2035年,人民幣有機會占全球外匯存底的3∼12%。短線來看,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過去兩個月在6.8∼6.95元區間波動,2日則出現顯著反彈,單日從6.975元直線上升至6.89元。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外匯分析師陳得能認為,總體經濟依然不利人民幣,建議投資者應就人民幣部位進行避險;但若美國意外宣布休兵並與大陸達成貿易協定,人民幣可能回升至6.5∼6.8元。陳得能指出,貨幣反映的是經濟基本面,鑒於美中貿易緊張局勢衝擊中國經濟,瑞銀預估2019年大陸GDP年增率將從今年的6.5%明顯放緩至6%。同時,大陸的經常帳盈餘預期將從今年的占GDP約0.2百分點減少至明年的零貢獻,「經常帳盈餘歸零,使得人民幣失去支持匯率的重要支柱,並增加貨幣對資本流動的敏感度」。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ce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